云康行楷:big5 gb2312 gb12345
字石安,又字云康
「云康行楷」字型的书写者施隆民教授。
台北市立大学退休教授。
曾任中国语文学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长。
讲授书画与文学专题研究、诗经、诗词文字、国学导读、书法等课程。
擅书画,宗尚二王晋唐书风,追求秀韵雅致的文人气息。
曾举行二次个展,作品并经常应邀参加海内外书法展,
也多次担任书法专题演讲,及全国语文竞赛或者各种书法比赛的评审。
中国文字以字体来分,有篆书、隶书、草书、行书、楷书五大类。这五类的字体,因其演变的时代有先后,所以有古雅、有新颖的区别,比如篆书、隶书显得古雅,行书、楷书显得新颖。
再以笔法来说,笔画有凝重、端庄、流利、活泼等区别,比如楷书笔画端庄、草书笔画流利。以「文鼎科技」四字为例,其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分别写成如右图,就可以看出上述的区别。
而中国文字的字体虽然不同,但是有很多字都可以认得,那是因为虽然中国文字延续了三千多年,但它的构字部件有很多一直是没有变的,只是写的笔画稍有不同,因此还看得懂。就算是有些字体的字不认得,但是它还可以从文字学的角度去了解它字体改变的脉络,所以中国文字延续了几千年,它一直是活的文字,这便是中国文字了不起的地方。
在使用文字的书写上,就会写出为了便利迅速,就会写出一些比较活泼流利的线条,而且结构上也不会太拘谨,因此就不用五大书体来区分它,于是便有了「行楷」或「行草」名词的出现,它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字体。书法家认为他的字型最能表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,所以普遍的被一般书写者所采用。
通常我们是把以行书的笔法,写得较接近楷书的构形,称为「行楷」;写得较接近草书的构形称为「行草」,所以不必太拘泥于名称的定义。
其实「行楷」或「行草」也可以说是「楷、行、草」的混合体。它的目的就是要表现书写的流利,造形的潇洒,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美感。
随着科技的进步,「字型」在电脑上的应用愈来愈普遍。但是目前坊间所见的「字型」以雕板印刷或经过人工修整的书写体居多,字型虽然整齐一致,但是显得刻板制式,缺少书写动作所呈现出来的流畅生动,或笔画及造型变化的书法美感。「云康行楷」就是针对这个现象,而以表现书法美感为特色所书写的一套中文字型。
字型的书写,旨在掌握书法美感。笔法上以流畅、生动为原则;结构上为了排版印刷的美观,尽量保持「端庄」的体态。
本字型在书写时,偶而也会采用一些草书的结构部件,以增加字体的变化性。
同时有些字的笔画会写得和标准楷书的结构不太一样,这是采用古人字帖或是约定俗成的写法,主要是在讲求变化或是简便,不算错字。总之「行楷」或「行草」是一种活用的书写体,而不是「标楷体」。
在云康行楷的中「亡」写作「①」( 请对照附图代号)。
「亡」字在商朝甲骨文作「a」或「b」,像一个人靠在墙壁角落里的样子,本来是作「躲藏」的意思。周朝的钟鼎文作「c」,秦朝的小篆作「d」,以上都可以通称「篆体」字。到了汉代的隶书改作「e」,后来楷书就写作「f」了,意思也逐渐引申为「逃跑」、「死亡」、「消灭」等。
书法家喜欢变化,就将它采用古字的本意,写成「g」,所以有「h」、「i」、「j」等行楷字的出现,很有趣的是在中国云南北部丽江一带的纳西族,它们到现在还保留了一千四百多个东巴象形文字,其中代表「躲藏」意思的字就画作「k」,像一个人横躺躲在角落里的样子,这和中原汉字的造字理念,真是不谋而合了。
「明」字
楷书古人有的写作「a」,行书写作「b」或「c」。因为这个字的本意是指月光从窗子照进来,室内便明亮了,并不是把日月两个字合起来表示光明。
「明」字的甲骨文作「d」,钟鼎文作「e」,小篆作「f」。「g」这个形状是窗子的造形,窗框上有花格子。后来到了隶书才逐渐减化成「h」和「i」,楷书便把它归入「j」的部首,写作「明」了。
「潜」字写作「a」
「辛」字写作「b」
「泽」字写作「c」或「d」
「藏」字写作「e」
「詹」字写作「f」
「言」字当偏旁时写作「g」、「h」、「i」、「j」
「木」字当偏旁时写作「k」、「l」
「经」字写作「m」或「n」
「姚」字写作「o」或「p」
「幼」字写作「a」
「幻」字写作「b」、「c」
「鹅」字写作「d」
「桃」字写作「e」
「示」字和「衣」字当偏旁时都可以写作「f」
「日」字和「目」字当偏旁时,都可以写作「g」或是「h」
「至」字草书作「i」、行楷作「j」
「正」字草书作「k」、行楷作「l」
在adobe软体均可使用opentype格式
字体支援的功能选项:
*长时间美工编辑、设计创作者,建议使用otf规格,有多元文字效果选择。
*ms office编辑器的一般文字编辑者,建议使用ttc规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