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眼年轻世代的平面设计师,有两颗闪亮的星,一定是不容忽视的,那就是郭一樵和张溥辉(peter)。他们的作品,常常给人一种没有设限的感觉,但又是那么属于他们的模样。鲜少接受访问的他们,这次因为喜欢彼此的设计,首度用对话的方式,呈现两人最真实的样貌。
放眼年轻世代的平面设计师,有两颗闪亮的星,一定是不容忽视的,那就是郭一樵和张溥辉(peter)。他们的作品,常常给人一种没有设限的感觉,但又是那么属于他们的模样。鲜少接受访问的他们,这次因为喜欢彼此的设计,首度用对话的方式,呈现两人最真实的样貌。
两个人一谈起设计,就像打开话夹子,停也停不了。
拿出手上的平板和手写笔,设计师郭一樵与张溥辉正低头为对方画识别icon。同样年轻、风格鲜明的两人,都擅于翻玩不同媒材、挑战主流,逐渐成为市面上两道独树一格的设计力。晚出道的张溥辉,只要发现喜爱的设计,就会翻找皇冠集团网址442的版权页寻觅设计师的名字,就这样在书店发现了郭一樵的作品,循线追踪到他,从此成为网友。
两人的设计都有细腻的一面,想的越深、反应在设计上的力道就越轻,郭一樵喜欢用大量的色块与状似随性不经意的设计,挑起观者探究的兴趣;张溥辉则擅于投注想象于原始内涵之中,用设计扩延出全新视野。
两位擅长创作 icon 的设计师,在彼此的眼中,是如何呈现的呢?
张溥辉眼中的郭一樵,方方的、像布丁,有点有趣、也有点可爱,他笑说是自己内心对郭一樵的投射;而郭一樵画笔下的张溥辉,意外的与张溥辉画的自己十分接近,只是多了一个杯子。他说:「peter(张溥辉)像是个有配件的人,所以我给他一个杯子,彷佛可以倒出很多东西。」两人为对方挑选的字体也充满各自的风格,张溥辉为郭一樵选了 janson text,带点活力、大胆的气息;郭一樵则为张溥辉的英文名字「peter chang」挑选了 akzidenz grotesk 斜体,一如他作品予人的知性与细腻。
你猜得出哪个 icon 是哪个人的吗?
两个男孩相约在郭一樵的前东家,同样也是品牌顾问「five mental shop」所开设的品牌「ooo」,快闪店「ooo not a bar bar」,带来满桌的设计书籍与杂志,聊起这些年乐此不疲的作品与书籍,也谈谈各自带点拘束又不失任性的设计接案人生,以及对设计从未有一丝稍减的,对自由的向往。
郭一樵(左);张溥辉(右)。
张溥辉作品「女孩与机器人【密室逃脱】专辑数位封面(左);郭一樵作品《剪花活-剪纸合作社-台湾剪纸实验填写》(右)。
张:最近很喜欢一樵设计的书《剪花活》,有一点台、但也不是很台,像是去阿嬷家会翻到的东西,但是是更好的版本。带点熟悉、很亲切舒服的感觉,又保留原有的优点,第一次翻到就觉得,这个气味好好喔!
郭:我是很喜欢peter做的「女孩与机器人」专辑装帧,是有节制性又不失大胆的拼贴,好像很乱、但其实内涵很细腻,不是为了拼贴而拼,这是我很喜欢他的设计的原因。内页还有超多惊喜,像是这个手机讯号的概念就好棒。
张:你有看出来耶,太好了!
郭:有啊,是一个iphone的图样。
张溥辉作品「苏格兰百富威士忌」笔记本赠品。
张:最近帮苏格兰百富威士忌的新酒发表会,做了一式三款的笔记本赠品,以三款不同年份与成分的酒作为文案和主题,设计主轴定调为「行星」。我不太喝酒,但每一款酒在我心目中都像是独立的行星,有自己的香气、口感与味道;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,孤独的英文「solitude」前面的字根「sol」是太阳的意思,那应该是很特别、整个宇宙只有你一个的独特。我把这个想象投射到设计上,强调每一款酒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另外也设计了让贵宾在活动现场印制名字的桥段,所以字体特别选了活版印刷的样式,加上一点仿旧的效果,算是很直接的联想。
郭一樵分享《工艺之外,还要多久才到?》的主视觉设计的灵感发想,以及最后诚品。
郭:最近好玩的案子是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的展览《工艺之外,还要多久才到?》的主视觉,一共四款,展览从台东、花莲和宜兰的常民工艺出发,把这些生活化的、平常不会注意到的东西转化成视觉,让彼此创造互动,像是路标、椰子树、乌龟等,覆以大范围的色块,创造类似超级玛利欧的rpg视觉感。设计上把讯息都藏在贴纸下,大家可以自己撕开、发现工艺藏在里面,是近期做得很尽兴的一个作品。
张:公部门居然可以接受?
郭:对耶,为什么啊?(笑)
张:整个概念好完整,这种东西做起来就是很爽!
郭:其实提案时做了超多颜色,最后只印了四款。另外因为这个graphic比较乱,所以我选了整齐的日文黑体,同样的字体用在欧文也很好看。
张:我也发现英文有一块特别用了程序语言的字体,让这边多了一点个性,非常有趣。
现在很多东西诠释的方法已经不一样了,外加设计成为显学,大家都想要来一点「设计感」,反而让设计的雷同性变很高。
两人都把自己的压箱宝给带出来。
张:太多了,我带了一大袋,无法决定谁对我更重要。比如说林小乙设计的《river kuo》图文作品集,整本的排版、装订模式都跳脱一般设计思维,外加艺术家本身的作品也很有趣,书中许多不同的页面构成看似杂乱无章,但全部组成一本书时,整体的气味就是刚刚好,无论是翻阅的层次感或是精致度。
频率相对的两个人,带来的作品都充满共鸣感。
郭:这本书出版时真的很红,他的设计不像当时的时空会做的东西,反倒比较像现在会做的设计。
张:没错,是超越时空的设计,这本书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有个位置,没有想法时就会拿出来翻一翻。另外是夏永康 shya-la-la workshop的作品集《1/3》,书名难找得要命,这是当时香港非常火红的设计工作室,夏永康是王家卫导演的御用设计师,经典电影《春光乍泄》、《花样年华》的海报都是他设计的,在我心目中非常具代表性,把当时香港的样貌都浓缩在设计里了,连气味都保留在那个时刻,我私心很希望能一直停留在那个时代。
郭:现在很多东西诠释的方法已经不一样了,外加设计成为显学,大家都想要来一点「设计感」,反而让设计的雷同性变很高。
张:没错!这也是夏永康的设计珍贵之处,有时候他甚至没特别做什么处理,照片也都是自己拍摄,是纯粹为了版面的构成和设计需要,而做的各种创作。
郭:我是很图像思考的人,喜欢很不正经、好像没有设计过的设计,david shrigley的《red book》就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,概念很简单、很好笑,没有刻意要表现什么东西的样子。
张:好可爱!很适合刺青在身上。
郭:另外是两本杂志《apartmento》和《butt》,他们都有一种不经意排版的风格,好像什么都乱放、没有设计过的感觉,对后代的设计造成蛮深远的影响,也很直接的影响到我的作品。
郭一樵推荐西班牙杂志《apartmento》。
张:《butt》现在只有精装版了,早期才有这种风格,有点类似zine,但又不像zine这么随便。
郭:对,而且这类杂志的广告都好好看,我有听说如果广告太丑,他们会直接帮客户做。
张:我也有听过这个说法,日本的《relax》杂志据悉也是这样,反而让读者很想看广告,这应该会让广告商觉得物超所值,就决定投这家吧!(笑)
郭:苏打绿早期每出一张专辑都会做一本杂志《soda zine》,那时找上研究所的我来做,其中《无与伦比的美丽》这一期,我邀了很多flickr上的摄影师、艺术家的作品,来呈现他们心目中无与伦比的美丽。那时内页装订采不规则,有的要撕开才能看得到这些「美丽」,是我埋得一个大彩蛋。
张:戏剧作品《女仆》剧场节目册,那时候想要「不落俗套」的置入一点厨房的东西,想呀想,就想到家里厨房的磁砖,就把它设计进去了。印象中那时候一丢出来,大家都会直觉想到厨房,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彩蛋。
频率相对的两个人,带来的作品都充满共鸣感。
郭一樵作品《sodazine 3》
郭:我通常一看就知道是peter的作品,在书店翻到都会一眼认出来。
张:真的吗?我觉得我的风格很淡,很难被认出来耶!
张溥辉作品「2018 台北艺术节」系列主视觉,现正在香港 《为文化设计:台港文化设计展》与其他年轻设计师一同展出中。(openground提供)
郭:只要看到很难做到的印刷、很强大的加工,就一定是你的啊!(笑)但我就佩服你这一点,能把加工做得很细致,不是为了加工而加工。
张:我觉得一樵以前的作品比较自由一点,那个用字、颜色选择,都很有他的特色,也是一看就知道是他了。后来做商业设计的时期,才开始用比较干净的黑体。
郭:对,我热爱用很多颜色,甚至觉得不配色就是没做到设计(笑)。但我确实后来做商业设计太久了,很想找回以前做设计的「自由感」,所以才离开公司自己出来接案,希望能找回一开始那种自由的气息,以及做设计时快乐的感觉。
郭一樵于five metal shop任职时参与的共同作品「2018 五金行日历计划」、「林亦轩 what am i doing here / 文件书」。
我是觉得设计才华跟接到案子没有直接的关系。比如说我如果更懂得与人打交道,也许案子会更多、经历就更多了。
张:这个问题很难,我是觉得设计才华跟接到案子没有直接的关系。比如说我如果更懂得与人打交道,也许案子会更多、经历就更多了。
郭:我认为才华算是做设计的钥匙,比如说你要喜欢画画,才会有热情一直做这件事,算是一个入门。但经历真的很重要,我可能入行比较久、接触的案子多,会比较知道如何跟业主沟通,也才能做出自己跟业主都喜欢的设计。
张:反过来说,也有可能是经历造就才华。人际关系的经营与相处,还是比才华来的重要。
张溥辉作品「台东县名片再设计」,使用文鼎ud晶熙黑体,让名片的可读性能够达到最高。
郭:但如果你是超级有才华的人,比如说steve jobs,别人就不会太在乎你个性差或难相处。
张:这可能是民族性的问题,我如果去日本,应该是会气死所有人(大笑)。
如果可以,我真的想对那时候的自己说:「欸你现在时间一大把,赶快多做点事情吧!」
张:尽可能多学一些东西,现在只要工作累就会懒、记忆力也不好,时间更是有限,无法全心全意地学习新东西。
郭:我是会希望多念一点基本设计理论,我的学校比较重视实作,导致遇到一些基本的科学性设计时解决问题时,就显得比较弱。
张:还有很多非设计的东西也应该趁年轻赶快去玩,如果可以,我真的想对那时候的自己说:「欸你现在时间一大把,赶快多做点事情吧!」
1985年生,台湾平面设计师。在学时期曾制作苏打绿《soda zine》,并曾获4a学生平面广告金奖、台湾海报设计新星奖等,2010年前往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学系交换学生。曾任职于five metal shop五年,2019年转为自由接案工作者,从事品牌、音乐专辑、主视觉等平面设计工作,曾操刀吴青峰《太空备忘记》巡回演唱会周边商品视觉设计。
1993年生,台湾平面设计师。2015年以「未−展览主视觉」获得金点新秀年度最佳设计奖视传类金奖。从事书籍装帧、杂志、品牌,与音乐专辑、展演主视觉等平面设计,现为自由接案工作者。作品曾获得东京tdc入选、入围第29届金曲奖最佳专辑装帧设计奖、与日本《 81》杂志收录。